近期,中國加強監管的系列舉措引發海外投資者關注。部分投資者簡單將近期資本市場的波動視為“中國科技股海外吸引力的終結”。然而,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采取更為理性、長遠的立場看待上述變化,認為中國資產依然具有戰略吸引力,是全球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際清算銀行日前表示,“大型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服務業,帶來了涉及市場力量集中度和數據治理等話題的新挑戰”。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亟需控制大型科技公司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型科技公司控制的海量數據,可以讓它們迅速重塑金融業,甚至破壞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
長期關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安石集團認為,部分投資者所持的“中國政府在教育、科技和房地產領域的強監管舉措將會外溢至其他行業”這一判斷是牽強的。中國政府根據快速變化的國內經濟社會態勢調整政策并不意味著整體促進民營經濟和科技產業發展的方向發生調整。相反,上述產業部門監管政策的調整與中國政府的總體目標——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增長是一致的。因此,監管政策的調整并不影響該公司對中國經濟整體模式的判斷。
摩根資產管理認為,中國政府強化監管不代表中國政府對非公有經濟或外資的整體態度發生變化。相反,最近針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措施顯然是為了推動市場競爭,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夠分享長期發展的機會。這些行動綜合表明中國政府繼續將國內外資本視為推動市場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
對于強化監管背景下中國的科技企業是否還具有吸引力這一問題,施羅德基金亞洲股票另類投資聯席主管羅賓·帕布魯克日前表示,在當前政策和經濟社會環境下,中國互聯網企業雖然面臨一定壓力,但這并不會導致中國互聯網公司股票不可投資。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仍然是出色的公司,擁有令人驚嘆的平臺、創新的管理以及強勁的現金流。隨著塵埃落定,在投資者逐漸適應“新常態”之后,我們將開始關注該行業,尤其是競爭性風險和政策風險敞口較小的企業。
羅賓·帕布魯克表示,從整體上看,中國仍將是關注亞洲市場的投資者的一個關鍵領域。雖然投資者會更為謹慎,但是中國強有力的宏觀經濟動力仍然完好無損。微觀環境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中國仍然有著全球最出色的公司,中國仍然是一個創新水平很高的巨大市場,與全球經濟體系高度融合。因此,中國仍將是該公司未來投資的重點。
貝萊德日前發布報告認為,近期的一系列監管政策,尤其是教育行業的改革表明中國政府持續深化推進改革的決心,尤其是推進高質量發展而并非單純高速發展的決心。更為高效的經濟需要更為有效的資本配置。在中國持續改革的背景下,中國203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必將實現;诖,貝萊德將持續大規模增持中國資產。
瑞銀財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資總監馬克·海菲爾表示,投資者不必對中國強化監管動真格過于憂慮。無論是強化VIE監管,還是更多中概股回歸和在香港二次上市,其影響都將是短暫的,也不會對估值造成大幅折價。中國互聯網龍頭股價雖然目前跌幅較大,但很可能在幾個季度后就會收復失地。因此,盡管中國科技龍頭持續因監管而承壓,但預計監管行動不會削弱中國市場的戰略吸引力,中國新經濟領域依然具有長期上行空間。
近期監管環境的變化影響了部分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情緒,但是長期投資者依然看好中國其他產業板塊的投資前景。
摩根資產管理日前發文表示,在部分中國公司股票大幅回調之后,許多投資者都在問,他們應該如何在投資組合中配置中國股票。摩根資產管理認為,中國資產仍然是任何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股票仍是全球股票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摩根資產管理保持對中國股票長期看好的觀點,重點關注科技、醫藥和消費等結構性增長領域。盡管一些行業面臨監管壓力,但半導體、軟件行業和碳中和相關產業將迎來持續的政策紅利。從長遠來看,中國政府仍希望向國際投資者開放資本市場。因此,近期的一系列事件更多是暫時性的,投資者需要理解中國政府的社會平等政策目標。
荷寶集團也認為,近期來自政府的一系列監管措施并非針對整個私營部門,而是聚焦那些與社會平等、國家安全、數據隱私密切相關的行業。在中國新時代建設進程中,中國政府注重結構性改革,重視經濟發展質量而非數量。因此,那些具有結構性增長和改革趨勢的領域蘊藏大量投資機遇。當前A股市場面臨的監管不確定性相對較小、估值低于歷史均值,可再生能源、科技硬件、高端制造等諸多板塊仍享受政策紅利,因此A股市場仍是當前投資中國的首選。(經濟日報記者 蔣華棟)
(責任編輯:王炬鵬)